那一眼,我看見了倉央嘉措

學校名稱: 雲林縣私立維多利亞實驗高級中學 二年級 A 優等
作  者: 廖昱甯 
參賽標題: 那一眼,我看見了倉央嘉措
書籍ISBN: 9789865830618
中文書名: 一代詩僧倉央嘉措:達賴六世的佛說情詩與傳奇人生
原文書名:  
書籍作者: 林玥
書籍編譯者:  
出版單位: 野人
出版年月: 2014年1月2日
版  次: 初版

 

一●圖書作者與內容簡介:
林玥,在書裡融合了倉央嘉措的詩歌,以繁麗華美的文筆敘述倉央嘉措傳奇的一生,傾訴心中的體悟。
在此書可以品賞倉央嘉措的佛說情詩,解讀達賴六世的傳奇人生,看看這位最離經叛道的僧侶,最溫厚真誠的情郎的傳奇一生。

 

二●內容摘錄:
原來,這些傷感一直深藏在心底的某一塊角落,只是不知道到了哪一個時刻,情感便會像瀑布一樣宣洩開來,久久不散。(P.145)

諸神把世界託付給了他,他卻只想要做回他自己。(P.179)

真實的情感容不下半點矯飾,它純真的存在無須張揚的言辭和無稽的行為來詮釋。就像需要提醒才能輕鬆的心情,必定無法構成放達的人生,過度包裝過的事物,便會失去呈現本質的機會。倉央嘉措終於懂得,這個世間唯一永恆的東西,不是時間、不是生命、不是傷口,亦不是回憶,而是一個人無私的愛。(P.182)

 

三●我的觀點:
「……那一天,我閉目在經殿香霧中,驀然聽見妳誦經中的真言;那一月,我搖動所有的轉經筒,不為超度,只為觸摸妳的指尖;那一年磕長頭匍匐在山路,不為覲見,只為貼著妳的溫暖;那一世,轉山轉水轉佛塔,不為修來生,只為途中與妳相見……」這是朱哲琴的<信徒>,多少人曾將這首詩歌誤認為倉央嘉措所作,詩句中揉合了禪意、深情,符合了世人所知倉央嘉措詩歌的特徵,使得這首詩歌大紅大紫,而如今所有倉央嘉措的詩歌愛好者皆知曉了這首並不是倉央嘉措所作。

倉央嘉措,第六世達賴喇嘛,他是歷代達賴喇嘛中最富傳奇色彩的一位,他的身世是掩在濃重白霧之中的謎,他在十五歲那年騰空出世,因惡劣的政治環境,他在被押解進京時,殞落在美麗的青海湖畔,時僅二十四歲,猶如曇花一現,剎那間光華一現,隨即黯淡。他的死眾說紛紜,有人說他投青海湖而死;也有人說他逃脫至蒙古隱居;也有人說他被政敵殺害,他的身世說法也不一,關於他的傳說不停的在人們口中流傳,卻從沒有人能證明它的虛實,但不管他真正的身世如何,確信的是,我願意相信最美好浪漫的那個。

繼納蘭性德後,倉央嘉措是清代最負盛名的一位詩人,他是多情俊秀的男子,卻有著凌駕於世俗之上的崇高身分,他註定無法與情人相守,因而激發出流傳於後世的數十首情詩。書裡融合了倉央嘉措的詩歌以最傳奇、最浪漫的的那個說法訴說了他與情人的相愛,不能相守的痛苦思念,他初入布達拉宮學習佛法表現出的優秀,以及他在布達拉宮的孤獨。他一面思念著情人,一面如海綿般吸收著廣大佛法,應證了那首「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倉央嘉措註定無法只能是個平凡少年,他必須端坐在布達拉宮的金殿,接受信徒的尊崇,成為宗教的領袖,卻又無法割捨世俗的情人,作者用了最艷麗的詞藻,最華美的文句栩栩如生的寫出了他的無奈、無助、無力、掙扎…真實地彷彿可以感受到他的思念、他的痛苦、他的煎熬,為了他的苦難而心疼,為了他的經歷而落淚。

在布達拉宮裡,他是孤獨的,他並不是自小就宮中接受佛法的薰陶,他曾經如同普通的少年自由自在地穿梭在市井中,過著平凡生活,直到十五歲他被接入布達拉宮中修行,與在布達拉宮裡清靜修行的喇嘛格格不入,他孤獨地修行,在短短幾年將積累了幾百年的學識納入腦中,如龍應台所說的:「修行的路總是孤獨的,因為智慧必然來自孤獨。」,也因為孤獨他更思念他遠在布達拉宮外那美麗的情人,也因此誕生了在現代那紅遍兩岸三地的情詩。

他的詩樸素而真誠,沒有華麗的字眼,也沒有浮誇的表現,不艱澀、不難懂,詩裡充滿著禪機,無數繾綣纏綿字隱含在字裡行間,總是一語道破愛情裡的紛紛擾擾,「最好不相見,免我常相戀;最好不相思,免我常相思。」這句正是極好的見證,他的詩歌平實純粹,卻是世間最美的詩句,引起每個人心底最深處的共鳴,輕顫人們那一條心弦。 

作者多次感嘆世事的陰錯陽差,拆散這對有情人,不過正因為殘缺,這段愛情才流傳於世,倉央嘉措的詩歌才受後世人的追捧,他雖身居要位,卻對情感直言不諱,真實的表達自己,做人不正是要如此真實?正是因為他如此充滿人性,身為活佛卻有著凡人的情感,他才會有別於其他達賴深受世人喜愛,並傳頌著他的詩歌與傳奇。 

 

四●討論議題:
當真實的自己與世界有了牴觸,你會選擇做回自己還是融入眾人?
A-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