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心泯〈光影人生〉

學校名稱: 雲林縣私立維多利亞實驗高級中學 三年級 B 甲等
作  者: 洪心泯 
參賽標題: 光影人生
書籍ISBN: 9789865723873
中文書名: 遠大前程
原文書名: Great Expectation
書籍作者: Charles Dickens
書籍編譯者: 羅志野
出版單位: 野人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年月: 2014年10月
版  次: 初版

 

一、圖書作者與內容簡介:
       陽光主要出現在作者認為偏離上帝指引,有贖罪責任的角色:流亡犯馬格維契、心靈扭曲的富人哈維森的相關情節中。他們都是主角追求名利、道德沉淪的推手。兩人的犯罪源自於當代社會的失衡,不健全的法律與司法制度跟不斷攀高的犯罪率:英國政府濫用絞刑、誘使死刑犯自願成為流放犯;及允許以錢和念誦聖經抵罪這類偏袒富有上流之士的陋習等,顯示當代倫理道德倍受衝擊。深深影響狄更斯於創作中支持司法改革,追求公正及道德回歸。

 

二、內容摘錄:
彷彿是復活了的海盜,從絞架上走下來,現在正回去重新吊上絞架。《遠大前程》,頁21。
她吊得高高的,我可以清楚看到她身上宛如土黃色紙般,已經褪色的花飾。《遠大前程》,頁83。
昨天我們在夕陽時分而至,今日我們又在夕陽時分而歸。《遠大前程》,498頁。
她讓自己隔絕了白天的陽光,隔絕了世上的一切事物。《遠大前程》,頁448。

 

三、我的觀點:
       一部不朽的小說中,作家常會巧妙地藉意象的營造將作家生命經驗和內心的藝術世界與讀者做連結,以再現時代意義。《遠大前程》為英國作家狄更斯於1860年創作的連載小說,在書中陽光意象雖似微末,隱於角色間對話和主角獨白之間,然其起到的作用實則深遠。明處,它揭示出角色特質及其命運;暗處,它象徵了一種道德指標,點出當代人性墮落、價值觀隨物利浮動種種弊病,十分值得探究。

       此書以主角皮普第一人稱呈現其追求財富地位所經歷的戲劇性遭遇。他眼中變幻的光影實則映照出接觸醜惡社會後進而產生的內心矛盾。初識哈維森,皮普對她物質品味及扭曲人心的能力感到既豔羨又疑惑,在明媚“夏日午後” 陽光流轉“變成夏日黃昏”時 ,腦海總會不由自主浮現哈維森 及其養女的身影,並反覆將自己原有的種種健康平凡和他們華美反常的生活條列做比較 。皮普自卑的獨白隨著他視線中轉暗的光線流洩而出,不但象徵了良知漸漸薄弱,亦暗示人心道德與慾望的交鋒:皮普的樸實本性認為不該耽溺享樂和以階級來識人,但那些浮華美麗引發他對財富地位的渴求。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將皮普的家描寫為“即使晚上也還保持著溫暖”、陽光長照的小屋,烘托出充滿好友們包容體諒的“愛惜”的氛圍 ,與哈維森莊園內毫無陽光 “濃重的黑暗”相應、能使皮普“開始在緩慢腐敗”的力量做對比 ,暗喻人們即使認知本心所向,仍難敵物慾誘惑而淪陷的常態,闡揚自律自省的必要。以上所述再再證明,陽光變化有揭露人物內心之效。同理,遭遇馬格維契那晚,“狂風暴雨” 下 “更加黑暗”的夜 襯托皮普內心對資助者為流放犯之身分的無比糾結、恐懼;但在聆聽哈維森懺悔告白、釐清自己情緒,真心接納馬格維契後,皮普見到 “溫暖”、如 “一團熊熊的烈焰” 般的“初升太陽”,並感到 “似乎被揭開了一層紗幕” ,點出他的精神奕奕與充滿希望。此外,狄更斯是名虔誠基督徒,書中陽光意象實則相當具宗教意涵。太陽熾熱如火,如 “雲柱火柱” ,引導不斷猶疑的主角探索本心。貫穿前後的陽光意象營造出先抑後揚的氛圍烘托主角性格蛻變,以鮮明光影對比,道出了善變人心中質樸之恆美,含蓄述出作者心中理想世界。 
       光,在教義中具“能顯明一切事實”的能力 ,此特質串起兩條似不相連的線索。皮普追求上流生活源自富人哈維森的慾望啟發和流放犯馬格維契的暗地資助,而書中對自然光影的描寫於相關情節反覆出現,並對他們的精神狀態、結局予以暗示。例如:飽經愛人欺詐的哈維森,一直沉浸在慘遭背叛的仇恨裡,她告誡艾絲黛拉 “陽光摧毀了你、使你枯萎” ,固執拒絕陽光所代表的 “愛” ,也讓養女 “時時刻刻對抗陽光” ;馬格維契和皮普初見當天,那片“怒紅濃黑相間”的晚霞 亦然,凸顯了一位囚犯熱烈追求自由和報復誣陷對敵的心態。作者同以日光消逝造成的濃厚黑色揭示他們狂躁也孤單的內心。緊接著,作者巧妙設置皮普眼中他們 “被吊死”的幻象 結合 “黯淡”日光 和沉落“夕陽” ,以意識流手法預示他們邁向死亡的雷同命運 ,表達他對這般 盲目固執之人生態度的不贊同 。環環相扣的陽光也正揭露兩人因偏執、無知和缺乏愛人之心所造成的“罪”:哈維森扭曲人心,馬格維契利慾薰心 。藉由陽光的引導,讀者得以穿過因社會賦予不同階級不同權力和道德尺標所造成的偏差,看到在 “全知全能”的陽光照拂下無所遁形的善惡。

       在人物結局的設置上,兩位惡人認罪懺悔後均難逃一死,卻皆達永生。哈維森跪地愧悔後,“一團熾烈的火焰包裹了她全身” ,將象徵悲痛過去的 “褪色新娘禮服”燃成 “灰燼” 。如此火焚之苦同聖經所言:“凡耐得住火的,就將得救” ,受火鍛鍊再造新人,進而永生。同中有異,在馬格維契被捕接受最後審判時,陽光“穿過法庭”, 將一干犯人與大法官 “連在一起 ”。作者藉由間接內心獨白,表達不論貴賤都是要接受上帝“絕對公正、全知全能、不出錯的審判” 。這陽光亦是作者深沉的批判:多數如馬格維契這類註定 一生“在監獄進出” 、無法獲得正當教育、工作的階級再製之社會現況 ,連道德標準最底線的法律也失公允的悲劇 。從兩人一激烈,一溫和的結局連結他們一早,一晚的誠心贖罪,不難看出作者傳達出只要盡早懺悔和改過,終可得到救贖的信仰,即使作者無法以己之力直接扭轉社會不公。從逐漸明朗的陽光可看出,他堅信真理如”閃耀” 的 “四月陽光”,能穿過 “幾扇布滿雨滴的大玻璃窗” ,暴露汙穢,而人們將洗淨不義,回歸純樸的願景。

       綜上所述,書中陽光不但烘托情節,且有剖析人心、善惡等正面意義,展現狄更斯在當時唯利環境中對重視心靈層面的呼籲,如聖經創世紀中,上帝在第一天首先創造光 劃破黑暗般不易與重要。狄更斯以細膩鮮明的筆觸描繪出具有象徵性的陽光作為內在的深層聯繫,使讀者能一窺作品深意,得到啟迪。

 

四、討論議題:
馬格韋契與哈維森兩人的結局安排,有何宗教或道德的意涵或啟示?
A-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