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仁心〈以人為鏡〉

學校名稱: 雲林縣私立維多利亞實驗高級中學 三年級 B 甲等
作  者: 李仁心 
參賽標題: 以人為鏡
書籍ISBN: 9789865723873
中文書名: 遠大前程
原文書名: Great Expectations
書籍作者: 查爾斯 狄更斯
書籍編譯者: 羅志野
出版單位: 野人文化
出版年月: 2014年10月
版  次: 初版

 

一、圖書作者與內容簡介:
       從作家生平資料意外發現,我們原先認知狄更斯是批判工業革命的社會觀察家,然而對工業和商業的發展也不是全然的否定。他曾參與1851年世博的籌備工作,並為其募捐。之後注意到工業精神逐漸沒落並發現追逐財富創造成了主流,才轉身投入於創作傳達自身理念,如同由其對喬的人物偏愛中,可看出他對這些自食其力工匠們的尊敬,傳遞出依靠財富賦予而得來的成功終將幻滅,而腳踏實地的投身工作雖不一定大富大貴卻能獲得穩固的幸福。

 

二、內容摘錄:
1. 「喬在家裡的地位和影響力有限,假如有客人在就更微不足道了。儘管如此他總是儘可能以他的方式維護我安慰我」《遠大前程》,頁42。
2.「我才剛成為喬的學徒,踏上了人生的道路,看到在我眼前鋪展開的前程,那落下的帷幕真是前所未有的沈重,前所未有的空虛無聊。」《遠大前程》,頁130。
3. 「我也知道自己平凡,但還是希望自己不要太平凡才好。或許因為這樣我才會說謊,但究竟是為了什麼,我一時也搞不清楚」《遠大前程》,頁89。
4.「我很榮幸的,在附近一間家具店中的帳簿,積欠了可觀的賒帳,而且還占了好幾頁。」《遠大前程》,頁249。

 

三、我的觀點:
      《遠大前程》寫於功利主義盛行的維多利亞時期,人人皆有資格追尋自身最大的幸福。作者狄更斯寫實刻劃一位純樸的青年皮普在追尋遠大前程之際幾度迷失,而沉淪於上流社會的紙醉金迷。「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在情節推動的過程中可以發現皮普最忠實的支持者—姐夫喬,始終扮演著皮普心中的明鏡,使他卸下華服展現純真本性。此外,兩人同中有異的形象塑造,有如左右顛倒的鏡像世界,橫向襯托主人公的性格。 本文將探討狄更斯如何展現皮普與喬之間的鏡像關係。

      「善與惡是同一塊硬幣的正反兩面」,如同喬與皮普在面對命運抉擇上的截然不同。喬是一位跟皮普有著相似的過去但相異的想法的人,喬在兒時時常是父親「捶打的鐵砧」,經常受到父親的各種暴力對待,如同皮普從小就得面對種種來自於他人的不友善,而在如此環境成長的喬非但不怨恨,反而希望將「無論他身上有什麼缺點,他的心中都有它善的一面」作為父親的墓誌銘來歌頌父親的善。此外,由畢蒂的尊敬讚美:「他為打鐵這一行感到驕傲,他有能力把這一行做好。」,看出喬在談及自身的家世與職業時不因出身而自卑。通過正面的語言描寫與他人的側面見證凸顯出喬「上善若水,水善萬物而不爭,處為人知所惡,固幾於道。」的柔軟性格特徵。同時面對金錢的利益誘惑,喬也能絲毫不受影響的考慮皮普的未來,甚至捍衛自身的尊嚴,展現出他滴水穿石的剛強之面,一位有自信的錚錚鐵漢形象躍然紙上。而皮普就如同喬的相反面一般,他身處於攀權富貴的親戚中總是暗自批評他人糟糕的一面。當巡官到訪時只看見彭波契克「慷慨大方」的用酒諂媚甚至「忘了這是他送給別人的禮物」,也嘲諷著平時小氣的喬夫人「也變的慷慨了起來」,狄更斯透過了童年皮普單純的視角清晰的嘲諷當代病態不健全的社會風氣。對比喬的自尊自愛,皮普 對於平凡的鐵匠身份充滿厭惡不安,時常擔心著高傲的艾絲黛拉發現他「這張烏黑的臉,烏黑的手,正在做著最粗重的工作」,作者利用了簡短而有效的內心獨白道出了皮普心中惡的根源—自卑,因此他開始說謊來擺脫不平凡,擔心喬的舉止會「被人議論」,更因為自卑所以對自己的住所進行不必要的裝修而積下債務。作者利用層層對比的手法有如鏡面反射出兩人相似又相異的虛實成像,達到了深化角色連結、揭示主角性格的效果。「沒自信的人,把存在價值交給別人;有自信的人,把生存意義,交給自己。」擁有金錢與地位的皮普填不滿他無盡的自卑,而看淡名利的喬卻能在貧困中求得自信。批駁了維多利亞時期透過物質彰顯自身地位卻徒有其表的紳士們,更表達出心靈更勝物質,幸福在於人心的唯心主義思想。

       此外,次要人物除了助進主角的刻劃亦有推動情節發展的功效。荀子曾說:「逢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在書中喬與皮普同時也存在著一種形塑與依附的關係。皮普從小就失去父母與親人「在這大千世界的現實競爭裡,他們早早就放棄求生」 ,由此獨白可見他幼年的艱苦。作者集中利用喬的肢體描繪出他既真實又可靠的守護,例如:阻擋喬夫人的暴力時「伸出一條巨大的腿悄悄保護我」,在皮普遠離家鄉前用充滿慈愛的手真誠的祝福「就像天使拍打著翅膀」,在兩次生死交關之際用「寬大的肩膀」給予安全感,削減小皮普對逃犯的恐懼,也給予破產後的皮普人間最珍貴的支持。其實皮普的遠大前程既不是建立在馬格維契的金錢資助,也不是源自於艾絲黛拉的美貌誘惑,而是奠基在喬不離不棄的真情關愛上。然而在舉世追名逐利的氛圍下,皮普自然成為唯利是圖的逐夢者,而忽略人性價值之可貴,因此狄更斯塑造一位人格絕對完美的喬,使人在他面前自慚形穢。當皮普利用謊言去掩飾自己時,因喬的尊尊教誨「如果你不能從正道達到不平凡,你也千萬別去走邪門歪道。」 使其心湖激起波瀾,也使對皮普未來充滿智慧的警告。當皮普在倫敦學會用片面的表象來衡量一個人的價值,「喬像一把蒸氣槌」使他暫時「從恍惚中清醒過來」,而那句提醒的話「除非回到自己家中,才能重新成為好朋友,相互了解」,則成為他日後墮落又回歸的最佳預言。「明鏡所以照形,往事所以知今」,若皮普能以喬為鏡,便能匡正其內心,然而多次視而不見造就皮普在倫敦起伏的日子。在人道主義關懷者的筆下,喬象徵著皮普的心靈原鄉,永遠守候等待這位「光著雙腳的遊子」洗盡鉛華,「歷經多年跋涉,從遠方歸來」。

       喬一方面用沈穩而睿智眼光穿透皮普的內心,另一方面給皮普留下無法取代的心靈依歸。鏡裡鏡外的兩人在狄更斯一系列的巧妙安排下,體現人心的高潔與軟弱,將此一陰一陽拼合成人性完整的面向,映照出狄更斯對社會風氣改革的理想。

 

四、討論議題:
在維多利亞時期鐵匠擁有何社會地位?是否影響作者對喬的設置?
A-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