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一依〈鄉愁下的孤寂〉

學校名稱: 雲林縣私立維多利亞實驗高級中學 一年級 igcse 甲等
作  者: 詹一依 
參賽標題: 鄉愁下的孤寂
書籍ISBN: 978-957-32-80
中文書名: 鄉愁
原文書名: Peter Camenzind
書籍作者: 赫曼 ・赫塞
書籍編譯者: 柯晏邾
出版單位: 遠流出版社
出版年月: 2017/6/1
版  次: 二版

 

一、圖書作者與內容簡介:
       赫曼・赫賽 Hermann Hesse,(1877年7月2日-1962年8月9日),德國詩人、小說家。1946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年少時被迫就讀神學院,後因精神疾病而休學,一生勵志成為詩人。本書《鄉愁》是他的追憶性自傳(帶有自傳性質的小說作品),描述一位青少年卡門沁特一生對親情、友情、人文藝術、寫作等等的感觸。以這一位青少年來比做自己的靈魂,並對使用文字來進行對生命的反覆叩問。

 

二、內容摘錄:
『這就是酒。然而,如同所有珍貴的天賦與藝術,祂需要被愛、被尋找、被了解,從而被征服。這並非人人可以辦到,因此酒神毀了成千上萬的人。使他們變老、失去性命,或者澆滅搭們的靈光。』(頁數106)
『比起名氣、美酒、愛情與知識,更高貴幸福的一定是友情。唯有它使我掙脫了惰性,讓年輕歲月免於頹廢,保持黎明的清新。』(頁數112)
『亡魂無懼,所散發出的清冷光亮,滲透我心深處。』(頁數66)

 

三、我的觀點:
       十三歲那年的冬天,我記得很清楚,當我翻開這本書的時候,心裡一點情感都沒有,於是很快的我就把書本合起來了。但隨著年齡的變化、心靈的成長,當我再次拿起此書時,看著每一列文字,每一個語詞,我心裡的沈重是無法形容的。
       那是我正好走到十五歲,闔起《鄉愁》此書,心裡的悸動,言語無法比喻。
       書籍的一開頭敘述了培德・卡沁門特對於故鄉鄉村和大自然的情感、憧憬。最簡單的枯枝嫩葉也能成為他心靈上最能撫慰人心的慰藉,引起我想繼續閱讀的動力。在真正閱讀赫曼・赫塞的書籍前,看著培德・卡沁門特面對他母親整個死亡的過程,那時我身旁的空氣完全凝結,字裡行間想要表述的無感,融合在我內心的心中,眼淚滑落下來的那個瞬間我也沒知覺,赫曼・赫塞透過文字的張力、當時靈魂所經歷的,傳達給讀者。
       鄉愁裡的大意在於培德・卡沁門特面對整個生命過程的應對、情感和抒發所有神經元碰觸到的訊息。培德・卡沁門特面對整個生命過程的應對、情感和抒發所有神經元碰觸到的訊息,告訴我們甚麼道理。然而,看著他所描寫的情節,總有著熟悉的感覺,使我一直好奇著接下來他所想說的話,原來他所表述的,在我這兩年的青少年時期都會遇到同樣的困惑,這也就是為何過了兩年,我才對他的話語有所情感、有想繼續閱讀的慾望。
       讓我心中最感慨的,是培德・卡沁門特對於情感的單純與執著,然而世界上的人們卻遠遠沒有他所想的那麼單純,人們常常只是出於自身利益才有所行動,卻不是依照自己心裡真正的“情”來做事。所以造成培德・卡沁門特往往和朋友、家人相處之間造成了受傷、摩擦,進而逼出他內心中最憂鬱孤僻的性格,他因此一度想要結束自己的生命。
      《鄉愁》這個作品讓我知道,追求自我是人生必走之路,不管路途中是多麽繁瑣複雜;而陷入於絕境之時,絕非是上天要和你作對,是要讓你找到生命中黑暗時的那一絲火苗。整本書在描述培德・卡沁門特的生命歷程、對於情感的抒發,但其最重要的是所有生命、情感的堆疊交錯,在有限的資源中,卻以然穿透了幾個文明世界以來人類所想追求的真理、感受。
       赫曼・赫塞帶給我的,流浪、孤獨、追求、思考、表達和情感,早已和昔日有所不同,他已是我的精神導師。在我每一次與大自然的接觸中,總是想起赫曼・赫塞在《鄉愁》所描繪他的村莊尼米坎 ,是多麽的深刻和感動;在愛情中,總是默默的付出自己的真心,不計代價,和他一樣,只是為了要得到心目中閃亮的星星;在友誼裡,總是會讓人們脫離惰性,只是為了要尋找一切快樂的根源;在親情裡,總是三參雜著酸甜苦辣的感覺,只是為了讓自己的心找到歸屬感。
       總歸一切,每一個人內心深處都住著一個赫曼・赫塞,有些早已成長茁壯,有些正在慢慢萌芽,有些仍然處於深眠當中。但不管處於哪一種形式,我認為在每一個生命的個體,都會找尋到生命的自我,並且從其找到自己所謂的真理、目的,在我人生的道路中,我將會跟隨赫曼・赫塞的靈魂,繼續流浪。

 

四、討論議題:
       赫曼・赫曼面對死亡,有一種異常超乎冷靜的感覺,而人類對於死亡幾乎一無所知,那麼我們面對他人、自己的死亡,到底要如何面對和排解呢?
A-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