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奕學〈燦爛千陽陰影的悲劇〉

學校名稱: 雲林縣私立維多利亞實驗高級中學 一年級 10A 甲等
作  者: 陳奕學 
參賽標題: 燦爛千陽陰影的悲劇
書籍ISBN: 9789866973635
中文書名: 燦爛千陽
原文書名: A THOUSAND SPLENDID SUNS
書籍作者: 卡勒德 · 胡賽尼(Khaled Hossseini)
書籍編譯者: 李靜宜
出版單位: 木馬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年月: 2013年12月26日
版  次: 初版

 

一、圖書作者與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胡賽尼1965年出生於喀布爾,1980年蘇聯入侵阿富汗時全家為尋求政治庇護而移民至美國。胡賽尼的小說以自己的出生地―阿富汗的喀布爾―為背景,描寫當地社會、戰爭及風俗。

本書《燦爛千陽》以瑪黎安及萊拉兩名來自不同家庭的女性做為主角,雖以戰爭作為背景,實際上則是將兩位主角之間的愛,甚至當地女性在炮火、飢餓、暴虐與恐懼之中的種種作為主軸的故事。
 

 

二、內容摘錄:
男人問罪的手指找到的永遠是女人,就像指南針的針永遠指向北方。— p.9

每一片雪花都是世上某個悲傷女人所發出的一生嘆息。所有嘆息高飛入天,聚積成雲,然後碎成片片細雪,靜靜落入凡間。—p.85

聖戰士們個個全副武裝,但此時既然已沒有共同的外患,就只能槍口對內尋找敵人。—p.161

「咻咻聲。」萊拉對塔利格說「該死的咻咻聲。我最痛恨的就是這個聲音。」— p.162
 

 

三、我的觀點:
本書是以瑪黎安與萊拉兩名主角作為第一人稱視角所撰寫的作品。作者藉由切換兩名來自不同背景、不同年齡的女子視角,描述兩人是如何在如此亂世之中與外界互動。

在本書的最開始,瑪黎安作為一名私生女被父親隱藏著養大。不諳世事的她由於對父親的信任、和母親的衝突、對外界的嚮往而導致母親的自殺,自己也因受本家所不待見而被迫嫁給拉席德。對於拉席德,他是少數對瑪黎安表示過好意的人,同時也文中象徵慾望的男性。

第二部分中故事轉為萊拉的視角,主劇情也從家庭事務延伸至社會、戰爭與其影響。

文中描述了蘇聯的入侵和內戰兩部分。於蘇聯時期於喀布爾是相對和平且平等的,因此戰爭更接近於一件客觀的事實,無法使主角對此有共鳴或實感。不過在此期間,由於萊拉的兩名哥哥因作為聖戰士出征,使得萊拉母親情緒和生理狀態的不穩定。然而在蘇聯撤出,聖戰士歸來後,喀布爾成了權力爭奪與內戰的主戰場,萊拉的母親也從原來蘇聯撤兵後打起精神,變成因內戰開打而情況加劇,相信著「聖戰士」們會和平討論。內戰開打代表萊拉悲劇的開端,也因戰爭直接發生於喀布爾之中而造成人民的人心惶惶,深怕受流彈波及。雖萊拉母親最終接受現實並同意一家離開喀布爾,卻恰巧在出發前受流彈波及而夫妻雙亡,僅留下萊拉被瑪黎安所救,開啟了後續萊拉悲劇的開始。

在書中同時存在著一條以女性互動為主的主線。當萊拉為了她的孩子而嫁給拉席德後,瑪黎安原先是不太待見她的,但在經過長期的互動─尤其是萊拉與娜娜對於所謂哈拉密,也就是孤兒的不同對待存在不同見解。在娜娜對瑪黎安的行為能看出她雖對瑪黎安有著深厚的情感,但同時也將瑪黎安視作汙點。反觀萊拉則是全心全意的喜愛她的女兒,可看出在不同文化薰陶下所培育出的不同思想。

本書藉由描述兩人的故事,促使讀者思考書中所蘊含的議題。綜上所述,我將於以下就戰爭與當地社會為主軸,深入探討在劇情中作者是以何種角度描述,以及其相關的議題。

在戰爭影響上,作者以兩人的主觀視角見證在戰爭中往往連帶著親朋好友的離去,讓還未死去的人以悲傷償還。戰爭中若還「幸運」的存活,還得為了生命安全膽戰心驚以避免受到暴徒(士兵)的侵害。在戰後,政權的改變影響了制度,人們除了無所適從外,還必須遵從那不合理、迫害人權的規定。在塔利班那些以宗教為名行集權統治的政權駐紮下,受害的並非實質的前任掌權者,而是接受統治的人民。

在社會階級中,書中多以第三者的話語與行為刻劃當地階級的不平等,尤其在性別上,女性無論是在制度還是宗教皆被視作近乎最底層。在當地的主流宗教,搭配了階級較高者的私慾下,以制度限制社會階級較低者的權利。以塔利班政權為例,牠們剝奪了女性和非伊斯蘭信徒的人權,尤其在女性上甚至被限制不允許在無男性親戚陪同下獨自上街,分明是將女性當作男性的附屬品。

對於這本書我的第一印象極差,主要是因我個人對於這種偏向悲劇的劇情不感冒,更何況是混合現實層面、戰爭和暴力虐待相關的內容,更使我厭惡。

在觀看期間,每個字、每句話我隨時都感到反感,書的內容中每個看似幸福和樂的日常對我來說皆預示著悽慘的未來。也正如我所料,除了萊拉一家在結局的生活,其餘的一切希望都將帶來絕望、幸福都將喚來悲劇。
 

 

四、討論議題:
人為何能存在如此強烈的排他意識和慾望,並能如此自然的迫害他人?若在這種情形為常態下,道德還有存在的意義嗎?
A- A A+